健康科普|“529·我爱脚”—“全球爱足日”关注健康,从脚开始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足被称作“人的第二心脏”
脚的保养至关重要
但因部位不如其他器官“重要”
而往往被人忽视
人体骨骼大约25%集中分布在足部,足部是人体承受自身体重及参与各项运动的最重要的部位,也是最容易损伤的部位,一旦出现了足踝部疾患,就会严重影响下肢的行走功能,给生活及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。
常见的足踝疾病有以下几种:
一、 大脚骨病(踇外翻)
大脚骨病,医学上称“踇外翻”。表现为大脚趾向外侧偏斜超过正常范围,造成足部畸形。造成大脚骨病有先天、后天因素,后天因素主要是穿不合适的鞋子、特别是穿高跟鞋所有关,女性发病率较高。穿合适的鞋、使用矫形支具等都可以预防大脚骨病,但如果病情严重,建议手术治疗。
二、平脚板(扁平足)
平脚板,医学上称“扁平足”,症状表现为:行走时易疲劳、无力、长时间行走后感到足踝部肿胀及疼痛。造成平脚板的原因有:遗传、胫后肌腱病变、骨予韧带损伤、神经及肌肉病变等。足垫可以缓解疼痛,穿硬底的鞋可以达到对足底的有力支撑,摇椅底的鞋可以减少行走时足踝部应力。对于畸形严重者,建议手术治疗。
三、崴脚(踝关节韧带损伤)
崴脚,医学上称“踝关节韧带损伤”,是生活或运动的常见关节扭伤,严重会导致踝关节骨折。如果重视不够,没有恢复正常就剧烈活动,会导致“崴脚”反复发生,反复肿胀与疼痛。冷敷、NSAIDS药物治疗、使用足垫、支具矫正、减少运动、理疗等可以缓解崴脚,严重者建议手术治疗。
四、距骨软骨损伤(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踝关节痛)
距骨骨软骨损伤是足部常见的疾病之一。表现为踝关节扭伤,前侧半脱位、距骨内翻,前外侧、后内侧的软骨损伤多见。一般保守治疗有限制活动、佩带支具和药物物理治疗。如果保守治疗3-6个月以上无效的或者损伤面积较大的,应该采取手术治疗。
五、足跟痛(足踝部慢性疼痛、跟痛症等)。
足跟痛,医学上称“足踝部慢性疼痛、跟痛症”等,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,行走不便。是由于足跟的骨质、关节、滑囊、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,往往与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,长期、慢性轻伤有关。治疗可采用手术、理疗及药物等方法。
足部健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威胁,引起国内外足踝外科专家的高度重视,普及足健康知识迫在眉睫。
“全球爱足日”我们在行动!
为了解决广大足踝患者的实际困扰,推动全民对足部健康的认识和足踝外科事业进步,结合健康扶贫的相关要求,5月29日,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围绕“足行天下”的主题,开展2019年“全球爱足日”义诊宣传活动。
来义诊的群众络绎不绝,医疗专家为群众开展义诊服务、答疑解惑,宣传足部健康知识;医护人员义务为群众测量血压、血糖检查,发放宣传折页,耐心告知防治足部疾病平时需要的注意事项。在这支健康团队里,有来自第九党支部的党员专家、护士,他们在义诊活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,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