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|小小“妖洞”作崇,隔空封堵除病魔
近日,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赖国勇主任、陈韵宇副主任医师的介入团队与超声科协作,独立完成了一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,成功地为一名反复晕厥的14岁中学生驱除了困扰多年的病魔。
14岁的小赖本是一位朝气篷勃的中学生,不过他时常因为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倒而烦恼,虽然很快能自行清醒,但反复晕厥对生活及学习造成了影响。他父母亲心急如焚,曾到多家医院就诊,甚至求助一些封建迷信活动,但仍不能驱走“病魔”。
前几天,小赖父母亲带他到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就诊,经一系列头颅磁共振、脑电图、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。神经内科的医生想到了一种容易被忽略的疾病——卵圆孔未闭,于是立即联系医院超声科的林建军主任、王齐国主治医师团队,为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(发泡试验),将激活的盐水注射入静脉,果然发现患者右心房与左心房间隐藏着一直径约2毫米的孔洞,并出现右向左分流,医学上称为“卵圆孔未闭”。
人体在胎儿时期,卵圆孔就出现在左右心房的隔膜上,一般在胎儿出生前卵圆孔会闭合,把左右心房的血液阻隔开来,但有些人的卵圆孔在出生之后一直未闭合,就在心脏上形成了一个“黑洞”。此“黑洞”虽仅米粒大小,有时却会“兴妖作崇”。 一般情况下左心系统压力高于右心系统,卵圆孔未闭不会引起右向左分流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例如在用力排便、憋尿、咳嗽、深呼吸、潜水等情况时,右心压力增高,静脉系统的微血栓、空气栓子、脂肪栓子等可以通过未闭的卵圆孔造成右向左分流引起反常栓塞,引发脑栓塞,从而出现晕厥、偏瘫、偏头痛等症状。
经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的陈韵宇副主任医师会诊及耐心细致地解释,小赖的父母亲摒弃了封建迷信,选择了创伤较小的介入封堵治疗。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,全程患者均清醒,医生在患者大腿跟部的股静脉穿刺置入鞘管,在先进的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的辅助下找到此米粒大小的“黑洞”,并释放了封堵器进行封堵,术后即刻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提示未见右向左分流,封堵效果较好,手术时间不超过30分钟,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自由活动。
据实施此次封堵手术的心血管内科二区陈韵宇副主任医师介绍,成年人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为25%-34%,长期以来认为它分流较小,不会造成不良后果,但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,它与偏头痛、脑栓塞、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有着密切关系。通常检查卵圆孔未闭的常用方法有经胸超声及经食道超声,经胸超声简单无创,但检出率低,配合声学造影(发泡试验),有经验的超声医生可使检出率达到80%以上。因此对不明原因晕厥、青年脑中风患者或有先兆性偏头痛患者,需注意行卵圆孔未闭的发泡试验检查,以减少误诊率,使治疗更有针对性,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
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在赖国勇主任的带领下,冠状动脉介入诊治(包括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治疗)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治、心脏电生理等技术均已成熟开展。其中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方面,其团队成员曾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、广东省人民医院、广西区人民医院等学习先进技术。目前已独立开展了规范的左、右心导管检查,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。已经独立开展了常见儿童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(如房间隔缺损、室间隔缺损、动脉导管未闭等)的介入封堵治疗,让众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